2025-06-27
天津大学医学部卫生应急学院张永忠副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
2025-06-27
6月27日,《光明日报》《光明论坛》栏目的版面头条刊发天津大学医学部卫生应急学院张永忠副教授题为《“推门见医”彰显民生温度》的文章。该文聚焦近期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的核心要求,深入解读我国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人才培养与数字技术融合,全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文章指出,深化医联体建设和医保支付改革,破除资源流动壁垒,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强化基层医疗“造血”功能,既柔性引才快速补缺,更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拓宽职业通道、提升能力与待遇;数字技术有效延伸服务半径,远程医疗弥合城乡差距,智能设备实现慢病动态管理,移动平台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遍布城乡的基层医疗机构正有力支撑“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新格局,让“推门见医”切实转化为居民可感的健康福祉。另悉,为积极响应国家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需求,天津大学卫生应急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将于2025年9月正式启动招生。
文章刊发后已被中央网信办全网转载,被新华网、央广网、人民网、中国网、中青在线、杨子晚报、云南电视网、陕西日报、新疆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转发报道。
在湖北武汉江岸区,市民在社区健康驿站,5分钟内就可完成血压监测和用药咨询;在广东深圳科技园写字楼“医疗角”,人们通过远程系统与三甲医院专家详细复诊;在上海浦东新区,不少权威医学专家作为领队,以人工智能为技术突破,加速建设“家门口”医疗圈……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当“推门见医”成为现实,民生发展新途径更加清晰可见。
近期,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支持高水平医院人员、服务、技术、管理等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沉,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据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2万个,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94.9%;全国共建成各种形式的医联体1.8万余个,双向转诊人次数约3032万,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达到90%以上。这些基层医疗建设成果见证着“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就医新秩序逐步落地生根。通过制度创新破除壁垒、培育人才筑牢根基、融合数字技术延伸服务,将资源下沉的可及性优势切实转化为居民真实的幸福感、获得感,为构建预防为主、防治协同的韧性健康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打通制度“经脉”,让资源流动“活起来”。通过不断优化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创新,能够更好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制度创新就是要系统性地“拆墙松绑”。深化医疗联合体或医共体建设,明确牵头医院与基层机构的责权利,探索“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让大医院有动力向下转诊,基层有动力接得住、服务好。此外,探索建立互联互通信息平台,打通数据孤岛,通过统一的预约、转诊、支付结算规则,促进医疗资源的协同利用和有序流动。当社区首诊率因资源下沉持续攀升,制度创新的价值便有了生动注脚。
完善基层医疗,人才培养是关键所在。唯有完善职业认同与发展通道的“造血机制”,才能真正让社区医生从“不愿留”转向“争相来”。破解之道需要“输血”与“造血”并重、短期与长效机制结合。短期看,“银龄计划”等柔性引才方式能快速补充优质资源,带动基层医疗水平提升。长期看,关键在于构建具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生态: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如设立社区首席医生、特设岗位,在职称晋升政策上向基层倾斜,认可其在健康管理、慢病防治中的专业性贡献;大幅提升岗位胜任力,通过“订单定向”培养、强化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及持续教育,确保其掌握常见病诊疗、健康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核心能力;改善执业环境和工作条件,合理确定薪酬待遇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明确其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法律地位和社会价值认同。如此,基层才能真正告别人才洼地,打造人才蓄水池。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不仅延伸了医疗服务半径,更编织出一张“预防、治疗、管理”的闭环网络。数字技术是破解基层资源分布不均、提升服务效率与可及性的强大引擎。其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远程医疗(远程会诊、影像诊断、心电判读等)让优质专家资源突破地域限制,直接赋能基层诊疗,缩小城乡两者之间的鸿沟。可穿戴设备和居家监测工具结合人工智能分析,实现了对慢性病患者的动态、连续管理,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干预,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和精准性。大数据平台整合居民健康档案、诊疗记录、公共卫生数据,为家庭医生提供全景式健康画像,支撑个性化、精准化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智能化预约、检查结果推送、在线咨询等便民应用,极大提升了就医体验。如甘肃的巡诊车、江苏的“云诊室”,正是通过移动技术和远程平台,将基础医疗服务延伸至交通不便的农牧区和偏远村落,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未来,应更加注重技术的适老化改造和信息安全防护,消除数字鸿沟,确保人人共享技术红利。
“推门见医”,缩短的是物理距离,拉近的是情感信赖,彰显的是以人为本的民生温度。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5-06/27/nw.D110000gmrb_20250627_1-03.htm
张永忠,医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卫生应急管理。现任国家疾控局公共卫生队伍培训专家库成员,国家医保局专家库成员,国际应急管理协会亚洲区卫生应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近年来,依托医学部卫生应急学院平台,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展生物安全(BS)卫生应急和大型活动聚集医学(MGS)研究,发表多篇高水平SCI文章,相继入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起草专家组,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草案(2025年6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审议)的起草工作。撰写的应急相关咨政报告,被中共中央办公厅综合采用、教育部内参单篇采用,及天津市政府机构采纳使用。主编《灾难医学救援系统工程》等专著,作为编委参编国家十四五统编教材《卫生应急管理》,发布多项团体标准。